从两端激发科艺融合的力量——“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坚持与责任
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发展历程与理想
亚洲数字艺术展于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创办,截至2025年已连续举办7届,在数字浪潮中保持持续火爆。其最初理想是推动搭建全球数字艺术家的交流平台,促成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者的能量聚集,并将这种能量播散到社会空间中。同时,它也代表着在科技艺术领域逐步构建中国科技艺术自主话语体系的追求。
数字艺术的特点与魅力
泛在性与亲民性
如今,数字艺术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展演、城市建筑上的LED光影、手机中的小动画等。数字技术作为底层架构,突破了物理载体的空间限制,消解了传播渠道的时间延迟。相比传统艺术,数字艺术更平易近人,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就能成为创作者。
参与性与体验感
数字艺术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感,能让人在参与过程中“脑洞”变大。相关研究显示,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即兴创作时,被试者前额叶皮层与颞顶联合区的神经耦合强度有显著提升。数字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图像、视频、互动游戏、三维物品、智能织物、沉浸式环境、虚拟现实秘境和艺术盛会等。
亚洲数字艺术展的“两端”进化
科学家参与使展览更硬核
近年来,亚洲数字艺术展从最初只有纯艺术家参与,发展到科学家也积极参与,使展览越来越“硬核”。这得益于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计划的推动,例如2025年的展览就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科学家参与。科艺融合既可以用最新的科技促进艺术创作,也能用艺术激发理工男们的想象力。
大众参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亚洲数字艺术展一直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己任,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进来。2025年有北京海淀区教委选送的中小学生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生成的作品参展。该展览制定了面向青少年的奖项和公共教育计划,把历年优秀作品逐步开发成课程,让开放、共享、协作、创新的理念深植孩子们的心灵。
亚洲数字艺术展的意义与责任
连接思维,培育人才
只有同时在科学家和大众两端激发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力量,才可能连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育新一代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
助力科普与文化建设
亚洲数字艺术展的团队不断帮助科学家们做科普,甚至做科学杂志的封面设计,助力文化建设。相信在其持续助力下,北京将构筑起数字艺术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