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的4×5米海百合群落化石标本,结合搜索结果信息,可整理出以下要点:
1. 标本基本信息
尺寸:4×5米,属于超大型海百合化石群落。
年代与地层:约1.95亿年前的下侏罗纪托阿尔阶(对应早侏罗世),产自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波塞冬页岩(Posidonia Shale)地层。
分类学:属于次菱角海百合(Seirocrinus subangularis),隶属于五星海百合科,是已知最大的海百合类群之一。
2. 发现与保存特殊性
保存状态:化石呈现密集共生的群落形态,个体结构(冠、茎、根)清晰可见,部分标本附着于漂流木上。
发现意义:该标本是波塞冬页岩动物群的典型代表,记录了早侏罗世浅海生态系统的繁荣,对研究生物固着行为与漂流木生态关系至关重要2。
3. 生态与行为特征
生活方式:不同于现代固着型海百合,次菱角海百合群落附着于漂流木上,在开阔海洋中漂浮生活,形成“移动的生态系统”。
群落结构:个体间存在生态分层——较短个体茎粗冠大,占据食物丰富区域;较长个体茎细,扩大摄食范围。
4. 科学价值与展览
研究价值:揭示了侏罗纪海洋生物对漂流木的依赖,以及动物群落的协同演化。
展出情况:类似尺寸的巨型海百合化石曾在休斯顿博物馆展出(如搜索结果1 ()提到的4×5米标本),但德国原产地可能分布于多个博物馆。
5. 相关背景补充
对比案例:中国贵州关岭的创孔海百合化石(12.5×8.2米)是另一著名巨型标本,但属于三叠纪晚期,生态模式与德国标本不同。
演化意义:海百合历经五次大灭绝(如二叠纪末灭绝事件),次菱角海百合的繁盛体现了中生代海洋生态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