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消灭”差生吗?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真的消灭“差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但这一观点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消灭”差生的原因
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位老师要面对众多学生,只能进行均衡教育,让学生考一样的考卷、学一样的内容。而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算法,可以为每个小孩设计相应课程,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不同内容。例如,如果孩子喜欢鲸鱼,人工智能会提供和建立所有关于鲸鱼的知识;喜欢昆虫,就可以研究昆虫,不再受统一学习要求的限制,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主性。
提升学习效率
人工智能能提供更多的解题方法,虽然它解题速度比人快,但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路,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它还能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思维能力,不局限于单纯的解题。
人工智能难以完全“消灭”差生的因素
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差异
人工智能存在双面性,一部分学生能够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合理利用它来提升自己;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过度依赖它,甚至在学习中不加思考地使用其答案,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这种差异会使得即使有了人工智能,仍会存在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
课程教学内容和创新思维培养问题
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中统一要求教学部分较多,学生很难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若不改变这种情况,即使有了人工智能满足差异化学习的条件,学生也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且人工智能可能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学生可能会局限于人工智能提供的思路和方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情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老师和孩子之间会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系,把孩子培养成有思想、有价值判断的人,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情感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情感教育,学生在价值观、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其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仅靠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消灭”差生。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差生”的存在,但要完全“消灭”差生,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情感教育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