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错觉原理概述
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视觉感觉或知觉,其产生原因既涉及客观刺激本身的特点,也与观察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有关,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生理因素
视觉分析器的影响
视觉的形成依赖完整的视觉分析器,包括眼球、大脑皮层枕叶以及两者之间的视路系统。光线特性使人眼对光线刺激有复杂反应,视觉具有多种功能,各功能在时空上相互影响、补充。广义视功能由视觉感觉、量子吸收、特定的空间时间构图及心理神经一致性四个连续阶段组成。当视觉分析器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受到特殊刺激时,就可能引发视觉错觉。
感觉器官结构和特性
生理方面的原因与感觉器官的结构和特性有关。例如,当物体的图像落在网膜的盲点部分,我们会产生视而不见的错觉。另外,眼睛具有视觉存留特性,看电影时,电影画面每秒以24个的速度变换,跳动的画面会被看成连续动作,且因眼睛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光效应,人们看到的是稳定画面而非闪动图画。
心理因素
心理方面的原因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时并非完全准确,会受到个体经验、先入为主的认识和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们一般经验是运动的对象在较大静止环境中移动,所以在暗室中移动框子,会感觉框内方形在移动;乘火车时看到临近列车开动,会觉得自己所在列车在开动。
常见视觉错觉原理类型
近大远小
相同大小的物体在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感知到其大小也不同。这是因为大脑会根据物体的距离和周围环境来进行视觉处理。例如视觉错位摄影中,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让近处的鞋和远处的人产生大小对比上的错位,创造奇趣效果。
误差匹配
我们的大脑喜欢将两个不同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误差。比如在一个大小不同的圆圈群中,容易看出其中一个圆圈比其他圆圈要小一些,但事实上它们大小是相同的。
运动暂留效应
在物体移动时,人眼会感受到一种“余波效应”,即物体在移动过程中留下的渐变残影。我们看动物移动时,会感觉动物是以连续而平滑的方式移动,但实际上眼睛只能看到每一瞬间的“瞬时影像”,连续显示效果是大脑产生的错觉。
眼动追踪现象
我们的眼睛会追踪物体运动轨迹,这可能导致产生某些错觉。例如观看电影时,眼睛跟随电影中运动物体的轨迹移动,看到起飞的飞机时,可能会感觉飞机在空中晃动,实际上是眼睛的追踪效应造成的。
重力方向错觉
当我们认为一个物体处于斜坡上时,会感觉到物体的方向是朝着斜坡下方的,而不是垂直方向的。比如看斜坡上倒立的人时,会感觉到他是站在正地面上的。
光线与背景因素
光线折射
如将筷子斜插在有水的水杯里,看上去筷子变得不直了,在水中的部分向下错开,这是因为插入水中的部分进入与空气不同的介质,产生的折射现象所引起的。
颜色互补
在颜色知觉中,每一种颜色都有相应的互补色。如果在周围充满一种颜色刺激时,无刺激的空档处便会产生互补色的感觉,从而产生错觉。例如在蓝色的天幕上出现的月亮(无色)会显黄色。
背景影响
感觉和知觉都会受背景的条件影响而有所改变。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走在高压水银灯照明(蓝紫色光源)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白炽灯)灯光显橙黄色;而走在钠灯照明(黄色光源)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显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