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拥抱人工智能,高校教师须警惕“认知茧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898
金币
764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5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23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01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技术都具有双重性,人工智能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也会因算法的逻辑规则形成某些障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人们常说的“信息茧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信息茧房”不只意味着信息获取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更关涉到其文化视野、精神格局乃至人格境界。如果长期受“信息茧房”的拘囿,便会出现“认知茧房”问题,导致思维逐渐固化,不仅阻碍其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特质、制约其学术科研的创新性发挥,也有碍于教育家精神的充分弘扬。

  “信息茧房”是高校教师形成“认知茧房”的主要原因。“信息茧房”使得教师个人接收的信息,常常局限在他们已经熟悉、认同的范围内,导致“象牙塔”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强化。“信息茧房”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信息选择的主动性,即人们往往倾向于主动选择与自己已有观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符的信息,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与之相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是算法及模型不断强化的结果,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精准地为受众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认知茧房”。高校教师如果长期处于“认知茧房”中,与他人及社会全面、正态和理性的交流将会受到影响,个体认知结构更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固化,导致思维程式化。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复杂现实、多样文化以及学生认知状态的全面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各种新观点,也会影响他们在育人方式、专业探索、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开拓与创新,最终可能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时刻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其使命是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高校教师只有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理念的追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求。这也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突破“象牙塔”式的生活空间,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广博的文化视野、深厚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现代意识,能够直面全球发展的重大挑战,着眼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向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毅前行,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

  在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中,为了追求精确性,计算逻辑和量化标准会排斥文化多样性,自动寻求文化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同质化。这种同质化,阻碍了不同个体与他者之间的正常沟通和碰撞,导致个体对他者的想法产生排斥心理,最终会出现自我的极端膨胀。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他者作为一种对抗性和否定性的存在,是自我不断建构和完善的必要参照,也是世界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认知茧房”在一定程度上驱使高校教师排斥他者的异质性,加剧了教师个体认知思维的同质化。从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这种缺乏他者参与的自我成长是不健全的,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在社会认知上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加剧思维的极端性和片面性,而且会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甚至会排斥学生潜在的创新活力。因此,在高校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中,我们必须聚焦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筛选、分析和评估能力,使教师能够科学理解人工智能的算法及模型的内在局限;同时也要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通过“反向信息推荐”实验等创新培训,引导其主动研究分析异质性观点,避免盲目接受单一信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强化其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开拓意识。此外,高校应积极营造学术争鸣、交流的文化氛围,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沙龙等,为教师提供不同学术观点、文化观念碰撞的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推动教师在多样文化互动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这种积极营造不同文化观念碰撞的空间,在自我与他者的良性互动中建构教师自我成长的环境,也是高校教师培养与管理中破解“认知茧房”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高校教师之所以面临日益突出的“认知茧房”问题,还与高校内部某些专业设置过于传统密切相关。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目标,是要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换言之,现代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发展之间保持密切的同构关系,社会发展越快,专业调整就该越频繁。但现实中,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建设既依赖于学校的传统积淀,也受制于既定的学科观念。尽管众多高校近年来都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新专业和新学科也层出不穷,但是,如何让高校教师迅速适应一些新专业、新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较好地完成育人目标,不少学校还缺乏系统思考与有效对策。长期沉浸于专业领域的高校教师,容易形成固化的专业思维,其接纳的新知识也主要限于专业之内,再加上专业之间的鸿沟不断加深,使专业教师很难冲破“认知茧房”,自觉承担起推动创新创造的重任。当某些专业因脱离现实人才需求而调整,教师需要进入新的专业领域时,这种“认知茧房”所带来的问题便更加突出。因此,立足于专业和学科的前沿性,鼓励高校教师高度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与交流,使教师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传统专业的创造性转化能力,是破除“认知茧房”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发展越快,人的认知局限就会越突出。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不同群体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认知茧房”。但是高校教师的“认知茧房”问题尤显重要。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使之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发展、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客观需要。高校只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建构,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并科学应对人工智能背后的算法逻辑,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在开放、碰撞与反思中实现认知跃迁,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摆脱思维窠臼,以更具创造性与包容性的姿态,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0917
金币
298252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82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9:44
高校教师如何应对“认知茧房”问题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人们常说的“信息茧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信息茧房”不仅意味着信息获取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更关涉到其文化视野、精神格局乃至人格境界。如果长期受“信息茧房”的拘囿,便会出现“认知茧房”问题,导致思维逐渐固化,不仅阻碍其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特质、制约其学术科研的创新性发挥,也有碍于教育家精神的充分弘扬。

一、“信息茧房”与“认知茧房”的关系

“信息茧房”是高校教师形成“认知茧房”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

1. 信息选择的主动性:人们往往倾向于主动选择与自己已有观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符的信息,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与之相悖的信息。
2. 算法及模型的强化: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精准地为受众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认知茧房”。

二、“认知茧房”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1. 思维固化:长期处于“认知茧房”中,高校教师的个体认知结构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固化,导致思维程式化。
2. 影响教学: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复杂现实、多样文化以及学生认知状态的全面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各种新观点,也会影响他们在育人方式、专业探索、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开拓与创新。
3. 难以跟上时代:最终可能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三、破解“认知茧房”的策略

1. 提升信息筛选、分析和评估能力:通过针对性培训,使教师能够科学理解人工智能的算法及模型的内在局限。
2. 提升媒介素养:通过“反向信息推荐”实验等创新培训,引导其主动研究分析异质性观点,避免盲目接受单一信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3. 营造学术争鸣、交流的文化氛围: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沙龙等,为教师提供不同学术观点、文化观念碰撞的平台。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推动教师在多样文化互动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四、专业设置与“认知茧房”

1. 专业设置的传统性: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目标是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但现实中,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建设既依赖于学校的传统积淀,也受制于既定的学科观念。
2. 专业调整的必要性:尽管众多高校近年来都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新专业和新学科也层出不穷,但如何让高校教师迅速适应一些新专业、新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较好地完成育人目标,不少学校还缺乏系统思考与有效对策。
3. 跨学科学习与交流:鼓励高校教师高度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与交流,使教师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传统专业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五、结论

社会发展越快,人的认知局限就会越突出。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不同群体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认知茧房”。但是高校教师的“认知茧房”问题尤显重要。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使之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发展、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客观需要。高校只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建构,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并科学应对人工智能背后的算法逻辑,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在开放、碰撞与反思中实现认知跃迁,才能帮助他们真正摆脱思维窠臼,以更具创造性与包容性的姿态,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293
金币
283880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0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2:37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认知茧房”的成因剖析
“认知茧房”的形成主要源于“信息茧房”的双重驱动,一方面是教师主动选择同质化信息的倾向,即倾向于接收与自身观点、兴趣相符的内容,忽略异质信息1;另一方面是算法推荐的强化作用,平台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精准推送偏好内容,导致信息接收范围逐渐收窄1。此外,高校部分专业设置过于传统,未能及时与社会发展动态同构,也限制了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与拓展1。

认知茧房对高校教师的多维影响
思维固化与创新受限:长期处于单一信息环境会导致教师认知结构固化,难以接受新观点,制约学术科研与育人方式的创新1。
文化视野与育人质量下降:算法同质化倾向排斥文化多样性,可能加剧教师对“他者”观点的排斥,影响学生思维多样性与创新活力的培养1。
职业发展适应性不足:与年轻教师相比,中年教师可能因AI工具适应性不足,面临科研效率差距与学术优势弱化的压力5。
破解认知茧房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提升信息素养与媒介能力
开展算法逻辑与局限性培训,增强教师对AI推荐机制的批判性认知1。
通过“反向信息推荐”实验等创新方式,引导主动接触异质观点,拓宽信息渠道1。
构建多元学术交流生态
组织跨学科沙龙、国际学术合作,推动不同文化观念碰撞1。
依托在线学习共同体、教研共同体等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与地域限制4。
优化高校管理与专业设置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