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俗话:“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封建社会担任三年清廉的知府,他就能赚到十万两的银子。这已经算是官员中有良心的了,如果再不择手段,赚的钱只会更多。实际上,古人自己也承认“无官不贪”,否则就不会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官场。

在古代,由于封建制度和法律的缺陷,官员的任用完全依赖皇帝的个人意志,这也导致了贪官污吏的泛滥。历朝历代几乎都面临这个问题,甚至连康熙皇帝这样英明的“千古一帝”,在晚年也没有有效解决贪腐问题,导致到雍正继位时,大清国库竟然仅有几百万两银子的结余。幸亏雍正采取了严格的治政措施,否则清朝或许就会像元朝一样走向灭亡。

古代的皇帝们要想整顿朝政,首先必须从整顿官员做起。一个方面是要大力提拔贤能之士,另一方面则是要严惩那些腐败的官员。在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是最为严格的。他的“洪武之治”不仅清除了大批贪官,还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摆脱了长期战乱的痛苦。

在所有的帝王中,朱元璋可以说是最痛恨贪官的。他不仅在《大明律》之外,还专门出台了《大诰》来对付贪官,这一法令惩罚手段极为严厉。如果认为《大明律》的处罚不够严厉,朱元璋还会依据《大诰》直接施以重刑。为了震慑其他贪官,朱元璋甚至发明了极其残酷的酷刑,其中最恐怖的莫过于“剥皮楦草”。这是一种极为残忍的刑罚:将贪官的皮肤剥下,里面塞满干草,再将其悬挂在衙门大堂上,警告其他官员切勿触犯法律。

朱元璋的这一切,和他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密切相关。回忆起小时候的痛苦,他曾感慨:“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朱元璋的家乡曾遭遇严重的灾荒和瘟疫,许多乡亲死于饥荒和疾病,而朱元璋的父母也在那时相继去世。由于家贫,朱元璋连安葬父母的地方都没有,最终是邻里好心人刘继祖出手相助,才让他父母得以安葬。这段苦涩的往事,深深烙印在朱元璋心中,成为他痛恨贪官的根本原因。

后来,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亲眼目睹了元朝末期官员的腐败。他知道,只有铲除贪官,百姓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因此,在他治下,几乎所有贪污腐化的官员都逃不过严厉的惩罚,甚至有记录显示,朱元璋亲自下令处决了大约16万名贪官。他的惩治毫不手软,甚至有一次,一名贪官因小额贿赂被处死,当他被问及“天下谁人不贪?你杀得完吗?”时,朱元璋只冷冷回答:“你怎知杀不完?”这番话和他冷峻的表情,使得周围的官员哑口无言。

朱元璋在整顿官员方面一视同仁,无论是皇族亲戚,还是开国功臣,只要被发现贪腐,都必定受到惩罚。很多人认为朱元璋过于残忍,甚至觉得他是暴君,但实际上,他的严格手段是为了捍卫百姓的利益。朱元璋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他的整顿官场,才让明朝能够渡过那段乱世,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