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10-23 16:12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中,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人对此不免有所疑惑,只要是春风,就会带着暖意从南方一路吹来,为什么暖暖的春风到了玉门关却偏偏被“卡”住了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玉门关和凉州的地理位置。
唐代的凉州又名武威郡,属于陇右道的范畴。唐代陇右道包括现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地区。唐代的凉州差不多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为天下要冲,是当时西北地区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是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一座边塞城市。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的南岸。其北边是疏勒河故道,与北山相望;南边是哈拉湖,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千米;往西约150千米,就是罗布泊东部边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处于荒凉的沙漠地带,到处都是戈壁与沙漠。
玉门关古时属于凉州地区,是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汉朝设置河西四郡时,就修建了汉长城和玉门关、阳关等边防和要塞,关外就是茫茫大漠。此地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标志作用,是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要塞。现在的玉门关被称为小方盘城遗址,城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现存城墙高9.7米,上部宽约3米,墙基最宽处为5米。
在了解了玉门关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对“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了些感性上的认识,这分明就是地形所致。这样一处位于我国西部、邻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离塔克拉玛干沙漠不远、地处戈壁荒漠之中的地方,哪有春天可言?春风到不了也很正常,不过,转念一想,这个感性认知似乎又不对。因为即便是地球的南北两极也有季节更替,沙漠戈壁自然也可以有四季轮转,怎么玉门关就不能有春风呢?王之涣是不是说得太绝对了?
玉门关确实不缺风,尤其是在春天,时不时就会出现一场沙尘暴;不过,“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在春天刮的风”,而是指从东南洋面上吹过来的、温暖而湿润的风(暖湿气流),也就是夏季风,或者说是东南季风。
季风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一年中海陆间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的形式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这些从海上刮来的风携带着丰沛的水汽,容易形成降雨,植物受到雨水滋润后生长茂盛。夏季风在每年4、5月份到达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7月,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到了9月份,受到冬季风的逼迫,夏季风不得不退回南方。
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被划分为季风区,反之则为非季风区,两者大体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分界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凉州也靠近分界线以西,受夏季风影响较弱,所以,“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外,地形对暖湿气流的西进起到了阻挡作用,使得它们无法到达玉门关。玉门关四周群山环绕,地形复杂。它的西面有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南面有青藏高原和祁连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东面有六盘山、秦岭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面是蒙古高原,完全没有暖湿气流。
实际上,王之涣已经在诗中对这种情况给出了解释,核心原因就是“万仞山”。正是因为玉门关处于河西走廊西端,周边又是“万仞山”,距离海洋很远,暖湿气流又受到地形的阻挡,很难影响到这里,最终导致玉门关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jjybzxw 2025-10-23 16:43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二首·其一》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不仅是一句极富意境的诗句,更蕴含着深刻的地理与气候原理。为何暖风到此却被阻挡?我们可以从自然地理、大气环流、地形影响以及文化象征四个维度进行深入解析。

---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格局:玉门关位于季风边缘带

玉门关地处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中国的气候格局深受东亚季风系统影响:

- 夏季风(东南季风) 从太平洋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自东向南向西北推进;
- 然而,随着深入内陆,水汽逐渐耗尽,至河西走廊西部已近乎枯竭。

玉门关正处于季风影响的极限边界,即“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西端附近——这条线大致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春风象征着温暖与生机,但在地理意义上,“春风”实为携带暖湿气流的季风前锋,当它跋涉数千公里抵达玉门关时,早已“力竭气衰”,难以继续西进。

> 因此,“春风不度”并非风真的停止,而是暖湿气流无法有效输送,导致植被稀疏、杨柳难栽,形成诗中凄凉苍茫的边塞意象。

---

二、地形阻隔:高山围合加剧干燥效应

玉门关虽本身地势不高,但其所处区域被多重山脉包围,形成天然屏障:

1. 南侧为祁连山脉: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拦截了部分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
2. 北侧为马鬃山、龙首山等戈壁山地:进一步削弱北方气流的湿度;
3. 西侧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帕米尔高原:广袤荒漠加剧热力干燥。

这些地形共同构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陆盆地结构,使得外部暖湿气团难以深入,而内部热量易积聚、水分易蒸发,形成“雨影效应”(rain shadow effect)。即使有微弱暖风抵达,也因缺乏水汽配合,无法催生春意盎然之景。

> 春的本质不仅是温度回升,更是生物节律的复苏;无雨则无草木萌发,故“春风”虽至,实则“未度”。

---

三、气候动力学解释:西风带与季风的博弈

从大气环流角度看,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受中纬度西风带控制,而东部则受东亚季风主导。春季时,虽然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但:

- 西北地区地面升温快,空气上升弱,不易形成降水;
- 季风气流尚未完全建立,西风急流仍偏强,常带来干冷或沙尘天气;
- 加之中亚高压残余势力影响,抑制对流发展。

因此,尽管阳光明媚、白天气温可能较高,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昼夜温差极大、缺乏有效降水,生态系统无法响应“春天”的信号。所谓“春风”,在科学上应理解为“能够引发生态响应的暖湿气流”,而这正是玉门关所缺失的。

---

四、文学意象与文化隐喻:自然现象的人文升华

王之涣此诗表面写景,实则抒怀。“春风不度玉门关”不仅是地理事实的陈述,更是边塞将士孤独心境的投射:

- “杨柳”在唐诗中常象征离别与乡愁,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 边塞无柳,羌笛吹奏《折杨柳》曲调,徒增哀怨;
- 春风不来,意味着希望不到、归期渺茫、生命荒芜。

这里的“春风”已超越气象概念,升华为朝廷恩泽、和平愿景、人间温情的象征。玉门关作为帝国边疆,既是地理边界,也是心理边界——春风不过关,暗喻中央关怀难以抵达戍边士卒。

> 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曰:“‘春风不度’,语绝奇,而意自显,非大手笔不能。”

---

结语:自然法则与诗意哲思的交融

“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所以流传千古,正在于它以寥寥数字,融汇了地理现实、气候规律、人文情感与政治隐喻。它告诉我们:

- 自然界的界限,往往也是文明延伸的极限;
- 气候的冷漠,映照出人类坚守的悲壮;
- 一句诗,可以成为解读中国古代边疆史、环境观与宇宙意识的钥匙。

今日我们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回望,更应意识到:真正的“春风”,不仅是季风的到达,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边疆与中心彼此关怀的温柔力量。



查看完整版本: [-- 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