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10-23 16:38 |
★旅游地点:南京夫 子庙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的《乌衣巷》,这一首诗就让秦淮河畔的乌衣巷染上了诗意,也成了我们心心念念想要打卡的地方。 乌衣巷位于夫 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核心区域,文德桥旁的南岸,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巷。因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最著名的古巷。这里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因为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这条巷子就被称为乌衣巷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里曾是东吴时期禁卫军驻地,军士都穿乌衣,因此得名乌衣营,后来改称乌衣巷。第三种说法则是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后误入乌衣国,并娶妻生子,独自返回故乡南京后,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就将所住的巷子改名乌衣巷,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谢”字,应该是“榭”。我想,刘禹锡应该不至于有这样的笔误吧。要知道,古时用的是繁体字,木字旁和言字旁差得可有点远,再怎么潦草应该也不会误写误认。 不管怎么说,这条巷子当时确实是王谢两家的宅第所在,这里如今有王导、谢安纪念馆可供游客参观。 走进大门,是一扇四门对开的屏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为了避煞和聚气的,同时隔绝外人的视线,使宅院内保持相当的隐私。屏门上用四种书体刻着刘禹锡的《乌衣巷》诗歌。说实在的,这首诗真是乌衣巷名闻遐迩的大功臣,把它刻在这里,也是让我们感慨曾经的繁华,最终也逃不过湮没二字。 庭院里有仿建的曲水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了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当时谢安也曾参与,可见谢安与王羲之交游甚好。其实两人都是大家子弟,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原本谢安也不愿出仕,只是后来谢家子弟不争气,没有出色的人物,谢安才走入朝堂,成为一代名相,人们记得他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作为文采风流的谢安,却被他政治上的光环给遮住了。 来燕堂得名于谢安当年以燕传信的故事,但正中却是王羲之的半身铜像,这位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一起并称“二王”,是东晋时期最出色的王氏子弟。两侧的柜子陈展了一些六朝历史文学和文物。 王导,字茂弘,小字阿龙,出身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永昌元年,他的哥哥谋反并攻入建康,王导不赞同,王敦退回武昌。不久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苏峻之乱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咸康五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是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氏后人最出色的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王导本人也善书法,犹以行草最佳。 听筝堂的得名,缘于当年晋孝武帝临幸谢宅,听谢安弹古筝的传说。这里介绍了谢氏家族的兴起和代表人物谢安,谢安我们比王导更熟悉。这位淝水之战的主帅,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名垂千古。谢安字安石,喜游山玩水,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来谢氏家族凋零,才东山再起。咸安二年简文帝驾崩,他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的篡位意图,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淝水之战,他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因为功高名盛,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因病重返建康,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靖”。谢家子弟最出色的有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后来还出了大诗人谢惠连和谢朓,三人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谢家还有一位女儿谢道韫,也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才女。 拾阶而上前往二楼参观,这里有书房和罗汉床,看起来这张罗汉床很古老,这种卧具一般用来小睡。王谢两家的书房应该规模很大,不过如今没有这么大的地方复建了吧。不管王家还是谢家,都很注重子弟的教育。事实上,他们的教育也确实是成功的。 狭窄的甬道里,陈展着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还有一些绘画作品。在魏晋时期,文人大多好书法,连王导这样的名相,也擅长书法。当然,他的侄子王羲之更不得了,是中国古代最顶尖的书法家之一。 馆内有很多壁画,内容倒不仅仅限于王谢两家,像竹林七贤图砖印壁画、对狮砖印壁画、行乐图砖印壁画等,展现的是六朝时期的雕塑艺术。王谢两族世代簪缨,王氏擅书,谢诗擅诗,都是东晋王朝的风流人物。可惜再显赫的家族,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如今的王谢两家,也不过留下这座规模不大的纪念馆供后人缅怀。 走出纪念馆,乌衣巷还有一口乌衣巷井,相传这口井挖掘于东吴时期,井口共有十二根井痕。三国时这里是乌衣营的营房所在,这口古井据说就是给军队供应饮用水的。 自由行:南京 夫子庙乌衣巷 11月仲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