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玉屏国旅组织的《多彩贵州行 山水黔西南》12日之旅的第三天行程,是从安顺前往晴隆。2025年3月19日上午十点,多彩贵州行团队抵达首站: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这里也是我继2006年9月第二次光顾于此。
前往24道拐途中(摄影:冯赣勇)
位于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大名,它不仅是一条蜿蜒的公路,更是一段承载着抗战历史的传奇。记得上次来时这里还没有纪念馆,如今景区新建了“二十四道拐展览馆”,又有了很大的提升,极富观赏价值。
设计者邹岳生雕像(摄影:冯赣勇)
团友们乘坐景区观光车沿着二十四道拐公路缓缓前行,每一道拐都像是一个历史的节点,见证着当年的艰辛与辉煌。特别是道路入口的一座该公路的设计者邹岳生先生的雕像,生动形象地注解了二十道拐的独特历史地位。
24道拐景区留影(摄影:肖兴敏)
二十四拐公路依山而建,弯道陡峭且急,人们坐在车上,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运输物资的车辆在这里艰难行驶的场景。向外望去,群山连绵,绿树成荫,很难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是怎样的一番紧张与忙碌。
24道拐景色(摄影:冯赣勇)
由于这里的一段公路正在维修,所以,团队乘车只体验了一段路的艰险,到达十六拐后就折返回到了起点,从另一条新修的公路,径直开到了山顶的观景台。站在这里俯瞰,险峻的二十四道拐公路景象全貌尽收眼底。
24道拐文物碑留影(摄影:蔡琪)
从这里望去,公路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间,又似游蛇下山,气势磅礴。在阳光的照耀下,蜿蜒的公路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我不禁为眼前的景色所震撼,也为当年建设这条公路的工人们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
24道拐留影(摄影:蔡琪)
观景台旁便是二十四道拐展览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二十四道拐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览馆留影(摄影:肖兴敏)
看着那些陈旧的武器、发黄的照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无数的战士和工人为了保家卫国,在这条公路上挥洒汗水甚至鲜血,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意。在展览馆的顶层平台上,我顺着旋转的步梯登上最高层俯瞰,更是一处壮观的二十道拐的全景景象。
24道拐全景(摄影:冯赣勇)
当日11:50,团队结束了二十道拐抗战公路景区的参观瞻仰,代强师傅驱车,在导游肖兴敏带领下,来到当天的第二站:晴隆安南古城参观。古城虽然正在修缮完善中,但却不失其独有的魅力。踏入安南古城,仿佛一脚迈进了历史的悠悠长河,岁月的辙印在每一寸砖石、每一条古巷中清晰可辨,让人不禁沉醉于它独特的韵味里。
安南古城门楼(摄影:冯赣勇)
古城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刚到古城门口,就能感受到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巍峨的城门仿佛是历史的守护者,灰色门楼正上方由右至左镌刻着的“安南”两个大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城墙上青灰色的石砖微微泛出铁红锈的颜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俯瞰古城一角(摄影:冯赣勇)
穿过城门,漫步走进古城,一阵古风扑面而来,脚下是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高低起伏,每一步都踏出清脆声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沿着主街前行,错落有致的木质楼阁分列街道两旁。这些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古朴典雅。
古城中街牌坊(摄影:王珏)
古城的小巷更是别有一番韵味。窄窄的巷道蜿蜒曲折,两侧的墙壁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偶尔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为这古朴的小巷增添了一抹亮色。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尘世的喧嚣被远远隔绝在外,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古城留影(摄影:蔡琪)
古城核心区的古老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风格独特,精美绝伦。窗户上的彩绘图案栩栩如生,飞檐翘角别具一格,展现出布依族的艺术才华和独特审美观。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古代的兵器、服饰、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古城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古城建筑一角(摄影:冯赣勇)
安南古城是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拍摄地之一,至今在古城里可以看到许多与电视剧相关的场景和道具,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邃。此外,古城还经常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文化节庆和手工艺品市集等活动。
晴隆湖光山色(摄影:冯赣勇)
贵州行团队结束了上午的观光,驱车于中午时分抵达晴隆县城内的晴隆菌食府用午餐。这里周边的湖光山色景致很美。
晴隆留影(摄影:冯赣勇)
晴隆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北角,地处云贵高原中段,东与关岭县隔江相望,北与水城、六枝划江为界,南连兴仁县,西接普安县。追溯历史,晴隆县境内约1万年前便有人类活动。上古帝喾时期属盘瓠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牂柯国、夜郎国。自秦汉以来,县境曾为夜郎、谈指、漏江、贲古等县属地。明洪武二十五年设安南卫,清康熙二十六年裁卫建安南县,民国三十年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沿用至今。
晴隆街头壁画(摄影:冯赣勇)
1949年12月19日,晴隆县宣布和平解放。晴隆以国家级非遗“阿妹戚托”文化为特色,有“嫁姑娘舞”之称。还有光照湖国家湿地公园、安南古城、“史迪威”小镇、万亩柑桔场、万亩茶园等风景区。文物古迹中的茶马古道上的盘江石刻群、关晴北盘江古驿道、安谷牌坊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鱼补鲁村寨(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5:20,贵州行团队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从晴隆进入兴义,来到最后一站的雨补鲁布依族村寨探秘。这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清水河镇,地处马岭河峡谷上游、清水河景区下游。整个村寨坐落在一个自然天坑里,被外界称为黔西南的“世外桃源”。“雨补鲁”出自彝语,意为低洼之地。这里是一处藏于时光深处的古村寨。
村中田园景色(摄影:冯赣勇)
走进雨补鲁村寨,视野中所见的景象,就像翻开了一本被岁月尘封的古朴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漫步这里只见寨子的布局独特,房屋沿着地势错落分布,清一色的石屋石墙,在日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这些石头,像是大地馈赠的礼物,被村民们巧妙地雕琢成遮风挡雨的家。石墙上偶尔攀爬着几株绿植,嫩绿与灰石相互映衬,为古老的寨子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油菜花田(摄影:冯赣勇)
村寨以“天坑古寨寻秘境,传统文化觅乡愁”为形象定位,依托独特的天坑地貌、古寨风情和传统文化,发展成为村庄有保护、文化有传承、环境有改善、村民有收入、旅游有特色的田园生态传统村落。
天坑留影(摄影:郭立秋)
走进村中观赏位于油菜花海中的雨补鲁天坑的景象,只见这里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天坑,四面群山环抱,呈喇叭花形,高低差610米。坑底平坦、土壤肥沃、林木繁茂,有良田、泉眼、古树等,天坑周边奇峰罗列,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
村中石头房舍(摄影:冯赣勇)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路两旁的石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岁月。有的房屋大门敞开,能瞥见屋内简单而质朴的陈设,竹椅、木桌,充满生活气息。偶尔遇到几位老人坐在门口,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满足。
村中的老人(摄影:蔡琪)
与他们交谈,听他们讲述寨子的历史,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先辈们的故事,仿佛带着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在这里,时间的脚步似乎变得很慢很慢,人们遵循着自然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村中水塘一角(摄影:冯赣勇)
寨子中心有一处水塘,水面清澈平静,倒映着天空、山峦和石屋,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水塘边,几个孩童在嬉戏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在寨子上空回荡,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带来了无尽的活力。
村中集市一角(摄影:冯赣勇)
雨补鲁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气息,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听导游肖兴敏介绍说,这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每逢重要节日,村民们便会身着盛装,齐聚一堂,跳起欢快的舞蹈,唱起悠扬的山歌。那独特的旋律和舞姿,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每一个村民都是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村寨风光(摄影:冯赣勇)
离开雨补鲁时,心中满是不舍。这个藏于深山之中的村寨,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最本真的魅力。让我感受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酒店前洛克雕像(摄影:冯赣勇)
当日18:50,贵州行团队圆满结束了当天的全部行程,顺利抵达兴义入住的洛克时光酒店。对于这家酒店称谓的洛克,我是太熟悉不过了,并与约瑟夫•洛克这位著名的美国奥地利裔探险学者有一定的渊源。
杨积庆土司与洛克(资料图片)
2010年4月,因拍摄电视剧《红色土司》到甘南卓尼考察时,就聆听过卓尼土司杨积庆孙子,甘肃政法大学公安学院党委书记杨正同志,介绍了杨土司与洛克及范长江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哪承想后来在四川稻城亚丁观光时,也看到了洛克留下的足迹。
洛克小道留影(摄影:洛绒降村)
例如,香格里拉镇上的洛克小道就是一道景致。这里有洛克考察的一组壁画及广场上的雕像,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洛克在稻城亚丁的不平凡经历。而此次在贵州兴义又入住以洛克命名的酒店真是太巧了。(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