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里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人,肛门出血好几个月,一直当成痔疮在处理。

抹药,热敷,吃清淡一点,确实有时候能缓一缓。但时间久了,出血频率变高,排便开始费力,人慢慢消瘦,再去检查,发现根本不是痔疮,是肠癌。
而这个癌症,其实早就有迹象。真正的问题不在疾病本身,而在对症状的判断完全跑偏。
很多人会觉得肠癌离自己很远,觉得那是上年纪的人才会得的病。
但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在中国,结直肠癌已经排到癌症发病率第三位,死亡率也排第四。
关键是,这病早期没什么特别痛的感觉,也没什么“癌症感”,大多数人都是在体检或者做别的检查时意外发现。
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有便血、排便不畅、肛门坠胀,就本能地认为是痔疮。但痔疮真没他们想得那么普遍,特别是内痔不伴随明显出血的情况并不多。

问题在于,两者的症状太像。便血、排便次数改变、肛门不适、腹胀,这些都可能出现在肠癌和痔疮上。搞不清楚,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愿去查。
有人不想做肠镜,嫌麻烦,怕痛;也有人觉得反正是小问题,拖拖就过去了。
可事实是,肠癌早期95%的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曾经被误当成痔疮处理过。
这个数据是中华医学会肛肠分会在2021年做的一次全国性回顾分析得出的,样本量超过三万人。也就是说,错诊率远比想象的高。
肠癌的关键危险信号,不是“有没有出血”,而是“出血方式变没变”。痔疮的出血通常是鲜红色,擦拭时明显,有时候滴下来,但不会混在大便里。
而肠癌的出血,多是混合在粪便中,看起来颜色偏暗,可能带点黏液或血丝。这个细节很多人看不清,特别是厕所水多、光线差的情况,更难分辨。

还有一点不同在于,痔疮的出血往往是间歇性的,不会每天都出,但肠癌的出血频率会越来越密,而且伴随着排便习惯改变。
说到排便,有个症状经常被误解,那就是“解不干净”。不少人觉得是饮食问题,有人说是天气干燥,也有人怀疑肠道菌群乱了,但真要当心的是直肠中下段出现病变。
肿瘤一旦形成,会占据空间,压迫直肠,引发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很少,甚至像“铅笔样”细条。
这种便形变化,不是痔疮能引起的。痔疮影响的是肛门周围,不会对粪便成形产生大影响,但肠癌的位置更靠里,挤压管腔,就会造成明显的变细。
体重也是个信号,尤其是没刻意节食、生活习惯没变的情况下,体重连续下降超过5公斤,身体代谢水平本能下降,说明内部系统在耗能。

很多早期肠癌患者都有“饭量没变,人却瘦了”的体验。医生会提醒要警惕慢性失血引起的代偿性消耗,还有肿瘤分泌的促炎因子会影响蛋白合成。
痔疮不会让人变瘦,最多是影响情绪,但肠癌是一种实质性的消耗型疾病。
再往下说,肠癌还会影响血色素水平。大量临床数据已经显示,5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轻度贫血,特别是铁缺乏性贫血,必须做肠镜。
这不是保守策略,而是因为下消化道慢性出血非常隐匿,几乎无法从外表看出来。
血液在肠道中被代谢、分解后不会造成明显的肉眼血迹,但长期少量流失,会慢慢拉低红细胞数量。
这种贫血,补铁也不太起作用,查不出明确原因时,必须怀疑是不是在内部出血。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便出现黏液。这种症状在痔疮中不多见,但在肠癌或肠道腺瘤中非常常见。
黏液是肠道在慢性刺激下分泌的保护层,肿瘤或癌前病变会刺激肠道黏膜产生黏液,作为屏障反应的一种。
时间久了,这种分泌物会越来越多,混在大便中,有时候还伴有血丝。有些人把它当作痢疾,或者肠炎,吃点消炎药就算了,结果病情拖延。
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盲点,是夜间便意。痔疮发作时白天明显,久坐或者排便后加重,但晚上多半安静。
肠癌引起的肠道刺激,特别是在肿瘤释放组胺类物质后,容易造成夜间频繁便意,有时候起夜两三次,只排出一点点。

这种症状常常被当成“老寒肠”或者“消化不好”,真正去做检查的人很少。
但医生更愿意看这类人,因为肠癌早期的蛛丝马迹,往往藏在这种“不起眼”的细节里。
还要提一个和很多人想不到的关联——糖尿病。糖尿病人长期高血糖,会影响肠道黏膜修复能力,导致肠道慢性炎症风险上升,也增加癌变可能。
根据《柳叶刀·肠胃病学》2022年的一份全球数据汇总,糖尿病人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近30%,而这种相关性在50岁以上人群中更明显。
所以有基础病的人,一旦出现便血或排便异常,不能一味往痔疮上靠,而要立刻做系统检查。
到这里,其实不难看出,区分痔疮和肠癌,靠的不是一个症状,而是多个线索。
出血方式、排便习惯、体重变化、夜间症状、大便形态,每一个单独看都可能不典型,但多个一起出现时,就要有警觉。

而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恰恰是用“经验判断”代替专业检查。
有的人几十年痔疮老毛病,一旦习惯了就懒得再查,觉得“不过如此”,可如果这次不是痔疮,而是新长出来的病灶,那拖延的每一天都是在给肿瘤机会。
那问题来了,如果查出来是痔疮,是不是就完全没事了?有没有可能痔疮和肠癌同时存在?
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发现,痔疮患者中发现肠腺瘤的比例不低于普通人,甚至略高。
这说明,有痔疮并不能排除癌变风险,两者可以并存。特别是中老年人,有过肠道家族病史,或者生活习惯偏向久坐、高脂饮食、少纤维摄入的群体,长痔疮的概率和长腺瘤的概率都不低。

所以,即使确诊是痔疮,也不能彻底放心,更要保持定期检查的习惯,特别是做肠镜。因为最危险的,不是那个正在出血的伤口,而是那个没声音的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