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技术路线解析:从架构创新到多领域应用
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作为融合视觉、语言与动作的端到端整合框架,其技术路线的核心在于解决传统人工智能模型在物理世界交互中的局限性。以下从技术架构、核心突破及产业化应用三方面展开分析:
技术架构:基于Transformer的多模态融合
VLA的底层架构延续了Transformer的高效性,通过统一模型实现视觉、语言和动作的协同理解与决策。李想指出,VLA现阶段是“能力最强的架构”,其核心优势在于端到端整合——将空间智能(如3D环境感知)、语言智能(如语义理解)和行为智能(如动作生成)统一在单一模型中,避免了传统多模型架构(如端到端+VLM)的联合训练难题和3D空间理解缺陷234。例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VLA可同时识别红绿灯(视觉)、理解“红灯需停车”的语义(语言),并直接生成刹车动作(行动),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无缝衔接4。
核心突破:从“黑盒决策”到“类人推理”
相较于早期端到端模型的“黑盒”特性,VLA引入类人推理逻辑,通过思维链(CoT)技术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可解释性和安全性。例如,在自动驾驶中,VLA能综合路况、交通规则和其他车辆行为进行博弈分析,选择最优行驶策略4。此外,VLA通过引入多模态数据训练(如2D/3D图像、交通文本、导航地图等),弥补了传统模型对物理世界常识理解的不足,使其在罕见场景下的决策更可预测
产业化应用: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领域
VLA技术已在多领域展现落地潜力:
自动驾驶:理想汽车基于VLA推出的“司机大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复杂城市道路的高效导航,其内部测试显示反应速度较传统算法提升约30%5。
机器人:灵初智能的Psi R1模型已应用于麻将机器人,元戎启行、智平方等企业则将VLA扩展至端到端智驾和全域机器人控制(如GOVLA模型的全身协同能力)14。
VLA未来趋势:多Token协同与跨域技术融合
VLA的发展将围绕技术深化与场景拓展双向推进,以下为关键趋势展望:
技术演进:从单一Action Token到多Token协同
灵初智能在最新综述中指出,VLA的未来不在于依赖单一Action Token,而在于多种Token的协同优化。这意味着模型将通过视觉Token(环境感知)、语言Token(语义推理)、动作Token(行为执行)的动态交互,提升复杂任务的处理精度和灵活性。例如,在机器人操作中,多Token协同可实现从“识别物体”到“规划抓取路径”再到“执行动作”的全流程优化1。
架构创新:Transformer的效率挑战与替代可能
尽管Transformer目前是VLA的主流架构,但其长期效率仍存疑。李想提到,“Transformer是否为效率最高的架构尚未可知”,未来可能出现更轻量化、低算力消耗的新型架构,以适应边缘设备(如汽车、机器人)的硬件限制23。此外,跨模态预训练技术的突破(如引入更多物理世界交互数据)将进一步增强VLA的泛化能力。
行业生态:从“元年”到规模化落地
2025年被业内称为“VLA元年”,随着DeepMind、理想汽车、元戎启行等企业的技术迭代,VLA将加速渗透至更多领域:
自动驾驶:城区智驾的“好用状态”将依赖VLA的长程推理能力,解决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隐患4。
服务机器人:从桌面操作到开放环境作业,VLA将推动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工业制造中的普及(如灵初智能的Psi R1模型在消费级机器人的应用)1。
跨学科融合:结合具身智能(如GOVLA的全身协同)和大语言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VLA有望成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核心组件46。
总结:VLA驱动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交互
VLA通过“感知-理解-行动”的端到端闭环,正在重塑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短期内,其技术路线将聚焦多Token协同和架构效率优化;长期来看,VLA可能成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关键桥梁,推动自动驾驶、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向“即知即行”的终极目标演进。正如行业共识,VLA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AI产业化落地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