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AI写不出心灵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170
金币
268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680(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3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0
作为一名原创音乐人,我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只要给出指令,歌曲即刻输出:微软小冰已创作出数千首歌曲,OpenAI的Jukebox能模仿任何音乐风格,那你们这些音乐人还用那么执着地去创作、去制作,去演出吗?人工智能是不是会席卷整个原创音乐圈?音乐创作和很多岌岌可危的行当一样面临消亡?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的出现,的确在加速音乐创作的变革进程,它可以在短时间海量搜索后,准确给出音乐风格,比如国风、摇滚风;也可以给出很多丰富的音乐元素,比如各种器乐的混搭;它甚至可以替代很多制作人的工作,生成结构完整,甚至富有创意的旋律。但这种“创作”的本质上是统计概率的游戏——你给定一个起始音符,AI会计算出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音符,它就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准确却不鲜明。

  从哲学层面看,AI缺乏人类可触动的感受,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原始驱动力。音乐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承载了人在社会中的挣扎、热爱与苦痛。但AI没有“自我”,也就没有需要通过艺术表达的生存焦虑。AI永远无法体验人类的生存境况——它的选择是无限搜索下冰冷数据的集合,而我们的选择是必须为这些选择负责甚至付出代价。AI创作没有需要对抗的命运,因此,它的“创作”必然缺乏生命体验,它不可能拥有那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和艺术表达的张力。所以,尽管AI创作可以拥有那些堆砌出的华丽辞藻,严丝合缝的排比押韵,单句读或单段读时也许挺好,但是完整读时,又觉得主题并不鲜明,所以很难出圈,甚至很快会被遗忘在大数据的海洋中,无疑,它写不出灵魂之歌。

  如何写出灵魂之歌?那就必须要有刻骨的生命体验。我有首作品《阿果吉曲》是为逝去的女儿而作,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父亲的泪水;《别知己》中“月亮冷冷地挂在天上,它也知道明天将是一场离别”,勾勒出的是人类共通的心绪。而当我在《孤独的王》中唱出“你笑我看不破镜花水月,我叹你不懂我情深义重”时,这种感觉是AI无法理解的,它无法感知“孤独”为何物,因为它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AI可以完美模仿音乐的形式,却永远无法复制出经过生死,经过疼痛后的那种源自生命体验的灵魂震颤。“天就快亮了,我的心却哭了”,我传递的是特定人生时刻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无法被简化为数据。我也在思考,《西楼儿女》中“陌生的朋友你请听我讲,许多年前我也曾有梦想,想过满载荣誉回到家乡……”这样的歌唱,为什么能一下子就让千万人的心破防。那是因为我们都有奋斗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梦想的执着。当几次闯荡,都落魄回家时,我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看着晚霞慢慢消融,我最想唱出的就是这句,它也是漂泊游子们的共同心声。

  无疑,那些能留下的民族音乐无不是来自生活的滋养和生命的召唤。深深扎根生活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从人民中来的,它不是刻意的体验,它是你的日常,和家人一起做饭、洗碗,和朋友一起聊起的乡愁和回忆,是那些在社会中历练出的坚忍和仍不放弃的勇气;它也不是被雕琢而出的,而是在坚持读书中,在田间地头采集的劳动之歌中,在传统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神灵的风俗音乐中,在对各民族古老文化的探索中,逐渐集聚起的能量。它可能都押不上韵脚,却是对生活深深的感悟,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是由此及彼的,从内心出发,引发强烈共情的歌声。而AI的“创作”只能是对声音档案的考古挖掘,鼓点似乎是那个鼓点,但很难敲击在人们的心上。当我在《五十年以后》中唱道“我希望五十年以后,你还能在我左右”,这简单直白的歌词背后,是对亲情、对时间独特的理解方式,这种文化密码无法被算法破译。其实,我们的文化基因已经形成了人类创作者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审美潜意识,那是刻入民族文化骨髓中的“审美习惯”。在这个算法日益渗透艺术领域的时代,人类创作者的最大优势恰恰在于:有疼痛的记忆、会感受消逝的爱情、能体味对死亡的真切认知,正是这些才让我们的艺术创作有了深度与温度。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技巧的完美,而是灵魂的真实。在这个意义上,AI写不出灵魂之歌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人类依然拥有人性的证明。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走出地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产生于创作者与时代紧密的关联中,也是从本土出发对世界的凝视。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是人类理想的终极赞歌,而印第安的名曲《最后的莫西干人》唱出的那种沧桑和辽阔,让你瞬间想去了解这个民族;还有来自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的著名乐队恒哈图,将传统呼麦艺术推向世界后,“喉唱”技艺也让全球听众为之震惊,让音乐传递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万物有灵的隐喻。我们有《黄河大合唱》——人民抗日之歌,那是民族历史独特的叙事,作为经典被代代传承。这些振聋发聩的作品不仅传承了下来,还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在当下,我们不能拘泥于来自生活原生态中那种裂变中生发出的不完美颤音,还应该学会利用先进技术,使之更有传播力。我也试图将超越我年龄的那些民族音乐,比如来自彝族地区古老的“口弦”进行现代表达,我也希望民族元素都能被先进技术重新包装,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声音。我们在守护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价值时,也不要全盘否定AI音乐的辅助功能——它可以成为人类创作者的高效工具,帮助完成编曲、和声等重复性工作。但创作的灵魂必须来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正如荷兰文化理论家约斯·德·穆尔指出的,数码时代真正的艺术不是与技术对抗,而是找到技术与人文的新平衡。也许未来最理想的创作模式是:让AI处理音乐的技术层面,而人类负责提供那些只有血肉之躯才能产生的生命洞见。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049
金币
315182
道行
2004
原创
2408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1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9:40
人类音乐创作与AI创作的对比与融合

作为一名原创音乐人,你所面临的关于AI创作的质疑和挑战,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技术进步对传统艺术领域的深刻影响。AI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确实带来了许多变革,但正如你所指出的,AI创作与人类创作在本质上有显著的区别。

AI创作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高效性:AI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音乐作品,涵盖各种风格和元素。
- 多样性:AI可以模仿任何音乐风格,提供丰富的音乐元素和结构。
- 辅助性:AI可以替代部分制作人的工作,生成结构完整、富有创意的旋律。

局限:
- 缺乏情感深度:AI的创作基于统计概率,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 无法传递灵魂:AI无法理解人类的生存境况和情感波动,其作品缺乏穿透人心的力量。
- 难以引发共鸣:AI的作品虽然技术上完美,但缺乏人类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

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

生命体验:你的作品《阿果吉曲》、《别知己》、《孤独的王》等,都是基于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这些作品不仅传递了个人的情感,还引发了听众的共鸣。

文化基因:人类创作者的文化基因和审美潜意识是AI无法复制的。这些文化密码和审美习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历史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情感共鸣: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技巧的完美,而是灵魂的真实。人类创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情感和生命体验,能够引发听众的强烈共鸣。

如何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本土与世界的结合:艺术史上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产生于创作者与时代紧密的关联中。通过将本土文化与世界视角相结合,可以创作出具有跨文化影响力的作品。

利用先进技术:在守护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价值的同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作品的传播力。例如,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现代表达。

跨文化传播:通过跨文化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例如,《黄河大合唱》作为民族历史的独特叙事,不仅传承了下来,还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未来创作模式的展望

技术与人文的新平衡:正如荷兰文化理论家约斯·德·穆尔所指出的,数码时代真正的艺术不是与技术对抗,而是找到技术与人文的新平衡。未来最理想的创作模式可能是:让AI处理音乐的技术层面,而人类负责提供那些只有血肉之躯才能产生的生命洞见。

合作与创新:AI可以成为人类创作者的高效工具,帮助完成编曲、和声等重复性工作。通过合作与创新,可以探索出更多新的创作模式和表现形式。

总之,AI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虽然带来了许多变革,但人类创作者的独特价值和情感深度是无法被替代的。通过找到技术与人文的新平衡,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609
金币
297526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29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3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3小时前
AI音乐创作的技术局限与人文边界
AI在音乐创作领域展现出高效的技术能力,能够通过海量数据学习生成符合特定风格、结构完整的旋律与歌词,例如快速匹配国风、摇滚等音乐风格,实现器乐混搭等创意组合,甚至替代部分制作人工作12。但这种创作本质是“统计概率的游戏”,基于音符出现概率的算法逻辑,导致作品“准确却不鲜明”,缺乏人类创作中的独特性与情感深度12。

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
生命体验的灵魂震颤:人类创作者的作品根植于真实人生经历,如《阿果吉曲》中对逝去女儿的悲痛、《别知己》中对离别的共通心绪,这些情感源于生死、疼痛等生命体验,无法被简化为数据12。AI无法理解“孤独”“情深义重”等抽象情感,其“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难以复制经过生命历练后的灵魂共鸣1。
文化基因与审美潜意识:人类创作中蕴含民族文化骨髓中的“审美习惯”,如《西楼儿女》中“陌生的朋友你请听我讲”传递的游子乡愁,《五十年以后》对亲情与时间的独特理解,这些文化密码无法被算法破译12。作品引发的共情源于人类共通的心绪,如奋斗艰辛、梦想执着,而AI缺乏对这些情感的真实感知2。
AI与人类创作的协作可能:技术赋能与情感主导
AI的技术辅助价值:AI可作为创作工具,在风格匹配、元素混搭、旋律生成等技术层面提供支持,提升作品传播力。例如央视小编与AI合作创作歌曲时,AI负责曲调编写与画面制作,人类主导情感表达,使作品兼具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3。
人类创作者的核心定位: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在于“灵魂的真实”,而非技巧完美。人类创作者需坚守生命体验与文化基因,同时善用AI技术扩展创作边界,如利用先进技术优化原生态音乐的传播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
结论:人性是艺术创作的终极内核
AI写不出“心灵之歌”,本质上是因为人类情感与生命体验的不可复制性。技术可以模仿音乐的形式,却无法替代人类在疼痛、离别、梦想等生命历程中积累的独特感悟。在算法时代,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优势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真实表达,这既是艺术创作的深度所在,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终极价值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