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花园·社区里的童话世界:详解全龄段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一、项目背景与概念由来
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东北地块,一个针对学校教师等高知客群的社区空间里,设计团队以艺术大师梵高的风车画作为灵感,结合儿童智能发育研究策略,精心打造了一个名为“风车花园”的全龄段儿童活动空间。此项目旨在通过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童话感的游乐环境。
二、设计挑战与生成过程
设计挑战:
- 场地被大面积的消防登高范围占据,同时贯穿着一级园路,需兼顾安全疏散、日常通行、景观游憩及视觉尺度的复合功能。
-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富有亲子儿童参与功能的空间。
设计生成:
- 设计团队将各核心功能装置有序排布在登高面两侧,通过统一连贯的铺装设计串联其间,形成功能与动线的有机整体。
- 主装置的体量基于空间比例进行了适度的加高,强化了其在整体空间中的视觉统摄力与标志性,为多样化的儿童游娱功能分层布局和创意实现奠定基础。
三、智能培育策略与核心装置设计
智能培育策略:
设计团队将儿童智能培育的不同玩耍活动策略融入场地,涵盖逻辑规律、人际协作、认知感悟、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语言交流、运动发育等七大板块,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核心装置设计:
1. 风车奇遇:作为场地精神性的突出象征,大风车不仅具有醒目的视觉呈现,还能激发儿童的情感投射和创造力。风车叶片上设置的攀爬网,为儿童提供上肢、下肢力量锻炼的机会。
2. 时空列车:列车元素拆解并重构后的二层高构筑,让儿童在木质跑道上自由奔跑与攀爬,处理复杂空间信息,促进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
3. 时空站台与大笨钟:作为“现实世界”与“童话秘境”的过渡地带,站台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与关系的流动。大笨钟上的“人生指路牌”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深度交流提供了自然切入点。
4. 丛林之声:架空层及与主构筑连接的儿童区活动空间,内置多种游乐设施,如小滑梯、太极轮、吊盘等,促进儿童的肢体协调、平衡性练习及亲子互动。
5. 麦田仙踪:面向少儿群体的活动区,对梵高风车画作进行演绎,放置了跷跷板、攀爬架等主题游具,实现“玩中学”的深层培育。
四、细节设计与品牌吉祥物
细节设计:
- 地面铺装中藏匿数字“1-10”,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发现。
- 沿着列车轨道设计了跳远、跳房子等游乐健体区域,丰富儿童的游玩体验。
品牌吉祥物:
- 设计了“越越博士”和“秀秀鲸鱼”两个吉祥物雕塑,通过视觉符号传递积极价值观,增强儿童对场地的认同感与复游意愿。
五、设计师心得与项目意义
设计师胡一昊表示,《风车花园》项目历经几番调整与施工效果的拉扯,最终呈现出一个风格独立、空间沉浸、有故事带入感的空间。项目交付建成后,成为当地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孩子们提供了奔跑和自发聚集活动的场地。
此项目不仅展示了设计团队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还通过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充满童话感和想象力的游乐环境。同时,项目也体现了对儿童智能发育的深入研究和关注,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