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在热浪中悠然度日?
烈日炎炎似火烧,鸣蝉藏身树隙中,聒噪声日胜一日。每每此时,恨不能空调随身、自带凉气。于是暗忖:古人是如何在热浪中悠然度日的?
扇子:精巧与情趣的结合
扇子可能是最能体现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据考古发现,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也是为什么“扇”字从“羽”和“户”旁。
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在酷热的夏季,几乎人手一扇。11世纪,折扇经日本传入中国,男人们在正式场合改为使用折扇,团扇成为女性的专用物。
瓷枕:清凉的寝具
除了扇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竹夫人:清凉的拥抱
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消暑用具,一般长约1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睡觉时抱着它,十分清凉。
冷饮:古人的口福
在酷热难当的夏季,古人的口福也是不浅的。在陕西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里,有个穿着男装的侍女双手捧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有个像假山一样的东西,上面还用花草装饰着,这就是唐朝时的冰淇淋,它的名字叫“酥山”。
宋朝人则更喜欢吃草本、水果刨冰,从冰雪甘草汤、生淹水木瓜到砂糖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冰绿豆水等,光听名字就消了三分暑气。当时的都城汴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元代时,皇室以果汁、牛奶和冰块发明了“冰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后,忽必烈赏赐了他一支冰酪,马可波罗回国后念念不忘,根据记忆做出了山寨版的冰酪。后来,这一技术被法国人买走,再后来,被英国人加以改造,冰酪就成了我们现在吃的冰激凌。
时尚穿衣指南
炎炎夏日,古人的时尚穿衣指南简言之就是:能露多少露多少。光膀子、透视装、性感小吊带……古人比你想象得大胆多了。明人尤求《荷亭消夏图》所绘美人消夏,上身赤裸,不着一丝,入眼满是爽气。
孟浩然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有:“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这幅南宋《槐荫消夏图》中就看到了这样舒适的场景。盛夏时节,庭院之中,一株老槐树的浓荫下,一位高士躺在矮榻之上,袒胸露乳,恬然入睡。
游泳与避暑
到了夏天,游泳肯定是必玩项目。古人是怎么游泳的呢?他们游泳时有没有戴游泳圈呢?来,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游泳的大智慧。原始版游泳圈——大葫芦、升级版游泳圈——浮罂、充气版游泳圈——浮囊等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观众或许仍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这种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
居住环境改造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也是改造居住环境。先秦贵族避暑纳凉的“窟室”,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古人称为“夏房”。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
到了宋朝,“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贮放冰块的柜子。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
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专为避暑所修建的行宫。夏季时,山庄内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是皇家避暑的胜地。
驱蚊妙招
夏天如果说什么最恼人?那蚊子是要排在首位的。古往今来,几乎每个名垂青史的文人都与蚊子“斗过嘴”。古人杀蚊子的方法多种多样:烟驱扇击、熏艾草、种驱蚊草等都是常见的驱蚊方法。
总之,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时代,古人们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智慧和创意享受夏天。他们的生活虽然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持,但却充满了情趣和智慧。